吃飯的時候、吹頭髮的時候,電視機是我的好夥伴。
不過,它播出的內容也是讓我感到困惑的源頭之一。
喜歡看的節目不出旅遊生活頻道以及20-25台的眾卡通頻道(除了CN之外)、Discovery...等
尤其,我覺得有時候momo台的節目還比Disney好看,
常看到不少黏土動畫和手繪風格的動畫,D相對的風格固定(美式風格)也沒甚麼變化,實在是
很像大量出產的好萊塢電影一般,不怎麼吸引人。
今天中午吃飯和早上吹頭時,各看了旅遊生活和MOMO台的黏土、油畫風格動畫:
藝術創作的渴望不斷向我招手;國外的生活步調令我稱羨。
人生就是充滿了岔路和選擇。
過去的回憶不斷提醒自己不適合走回頭路,當下的自己又不知熱情何在。
走藝術這條路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條與自己生活步調違背的選擇。
為什麼念這個就要無日無夜的做作品、趕作業呢?
如果「美」、「藝術」是這樣被壓榨出來後的結果,那這還是「純」的美嗎?
還是只是個作業成果而已?
當然,時間限制可以幫你在短時間內提升你的「技能」或某種程度的「美感」之類,
可是我的意思是,非得這樣不可?
沒有別的選擇?
念藝術和設計真的是有錢才念的起。
學科階層化,嘖。
*************************************************************************
我沒去過歐洲,當然,想去的要命。
以前想去是因那裡美,那裡的文化氛圍。
無論你喜不喜歡藝術,我相信歐洲絕對值得一去。
(況且那裡有好多可以讓我失心瘋的美術館)
現在,則是想去印證一下那邊的人的生活態度和步調是否真像是電視上那樣的
悠閒和有世界觀。
我想要印證我現在的心有多小、眼光有多小。
還有,最最重要的是,到底我理想上的生活(或是生活態度)可不可以實現?
例如:
A.可以。但是因為這是文化差異,所以要實現請住在亞洲文化以外的地區。
B.有機會。你可以拼死拼活賺錢,等你老了退休了孩子大了,如果還有餘錢的話。對了,如果你還健康的話。
C.有機會。你不一定要賺很多錢或是拼上老命,可以用「迂迴」一點的方式:參加許多NGO的活動就有機會。
*注意:本選項只適用於未婚前青少年時期或是你可以選擇不結婚(女性在所謂「適當」年紀沒結
的話,機會是隨著age而呈現指數成長。當然,是負向。)
D.年輕人,恩...這麼說好了,這樣好像不太切實際。(os:這也太不切實際了吧,大家不都這樣過來的嗎?你作夢吧)
所以,到底是我太「天真爛漫」(你懂的,長輩會用"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之類的睥睨眼神看者你加上升的語調跟你講所謂的『現實』)
還是根本就是亞洲文化脈絡下,大家都這樣所以我異常,但是對其他國家的人而言卻是稀鬆平常?
我也很想要像電視上說的一樣:「當地人努力工作,也努力享受生活。」
我看不到身邊有誰「努力享受生活」的。
也許享受生活是一種「態度」,無關乎你賺大錢與否。可是,我覺得在這裡,狹小的台灣,密集又容易過勞死的亞洲
有一種窒息的氛圍,那種好焦慮、未來要怎樣規劃、你怎麼還不怎樣的壓迫感。
像是生產線上的員工,要在短短的時間內處理好很多零件,這樣才會達到老闆(社會?!)要的產值。
我只是有很強烈的慾望想出去看看這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沒有除了考研究所、考公務員,甚麼薪水幾萬工作怎樣,你要結婚了嗎,你是不是該生個小孩,小孩考的怎樣
要不要送他去補習補才藝,要不要跨區就讀,貸款還沒還完好累,家事工作一堆好累...
之外的「模版」(這是倒反語氣)。
記得以前,大家都說只要乖乖好好唸書就好,
未來就會如你所想的,好學校好工作好薪水好家庭。
可是,學歷在勞力市場上保值期只有三年左右的今天,你身為全球化世代一份子的今天,
雷X兄弟倒了不關很多人的事卻讓全球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影響大部分的人卻又無力干預的
今天,念了史丹福高級EMBA卻還要憂心沖沖的今天,你身在整個大結構裡面可是幾乎沒甚
麼影響力還是會被波及的今天...
努力有一點「泡沫化」的感覺。
可是,喔,當然,你還是要繼續努力,也許有一天你會吃到那根在你前面晃啊晃的蘿蔔。
也許。
只是不想這樣就過去了,庸庸碌碌。
「我的青春、我的大半人生呢?」
但願,誠心希望未來我不會這樣問自己。
最好是不要在一個有冬陽的日子裡,突然在鏡子中發現自己的蒼老,突然發現我順著「大家」的
模版走,然後,甚麼都沒有。
最好。
- Jan 06 Tue 2009 17:21
murmur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