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業救日本
由農業生產法人公司提供創業的跳板
1990年代後半由於大環境的不景氣,導致自泡沫經濟崩潰並引起嚴重的失業問題,此時農業成為提供就業的搖籃,各地方政府相繼舉辦務農座談會。90年代之全日本新加入的務農人口為約1萬5000人,2003年更達到8萬8千人。
以專門從事人才仲介的PASONA集團為例,該集團於2003年展開「務農計畫」,對有意願務農的人才,進行實地耕作以及參與農業知識講習課程。
由於學員多擁有不同專長,他們為農業注入企業管理的概念,並參與解決拓展品牌經營等問題,讓此計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本農業的危機與轉機
日本農業的現況
目前雖然在農業人力需求亦或新進從業人員均有成長的趨勢,但主流仍為七十歲以上之高齡者。此現象使得休耕土地增加、生產力下降,國際競爭力也相對減低,糧食自給率甚至下降至約40%。由於農業難以致富,許多務農者的下一代,寧選擇其他職業而非家業。多達九成之繼承家業者為土地面積未滿2公頃,平均收入未達一百萬日幣之兼業農家,這些人缺乏對農業的創意以及提昇效率等企圖心,進而使日本農業失去競爭力。
雖然耕作面積的擴大,可以增加收入及產能,但仍然少見零星農地合併及大規模生產。其係因農地之固定資產稅低,且農地倘若變更使用又可獲益,因此農地鮮少釋出。
改善日本農業困境的策略
一、 發揮糧食生產潛力,帶動糧食出口及農業活絡之效果
在全球糧食危機與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影響農業發展的主因來自農地的匱乏。因此,日本以「特區方式」,為多數人帶來利益並取得全民認可,藉此改善農地供不應求的困境。
以稻米為例,出口將可望大幅提升,不只可解決全球糧食危機,亦可降低稻米售價。解決農地匱乏的問題後,接下來便是擴大耕作面積以增加收益,此外,伴隨不同專業之新進農民的投入所衍伸的創意,更可提昇整體農業附加價值;加上農企業的投入,使農業成為穩定的就業來源,並可提高農家後繼者的務農意願。
二、 輔導有意願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才轉業
綜觀轉行到農業之成功要件為:
1 參與地方政府輔導個人進行農業創業之課程。
2 轉行農業者持之以恆的熱情。
3 將勞力與技術密切結合,增加收益。
4 利用研習機會拓展地方人脈,提昇競爭潛力。
5 以企業經營化管理農業生產。
6 開發屬於自己產業的產銷通路策略。

目前日本出現許多結合創意與行動力以獲取高利潤的農家。下面將舉出擁有傑出經營理念的農業經營者之方法和案例。
一、 以品牌化增加利潤;農業法人團體提供交流平台:日本的農畜業開始強調品牌,以跳脫市場行情的控制,增加利潤。品牌化的四大要件為:1.美味可口、2.響亮的地區品牌、3.背景故事、4.銷售通路。另外,農業法人團體提供了有志務農者交流的平台、技術指導與協助擴大銷售通路。團體運作之始,以募款來援助新加入者的生活資金。
二、 採取直銷通路以確保農產品質;以旱田直播法提高產能、開發農產加工品增加收益。
三、 以簽約形式獲得利潤和顧客反應,並利用電腦管控生產數量與品質,以長期的資料分析來因應不可抗的自然風險。而不熟悉農業生產者也可因電腦科技輕鬆的操作種植流程。
四、 地方超市、地方政府與農家聯合刺激農業經濟:日本地方政府研擬藉由地方超市、地方政府與農家的合作使農業得以永續發展。地方第一大生鮮超市提供技術協助農耕發展、調派員工學習農作技術並指導其他農家,以確保作物來源。採用年度採購決定單一價格的方式助農畜業的穩定經營。蔬菜採用分級銷售並以加工為輔助,協助農家販售賣相差但美味的產品。
五、 農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募得運作資金;以郵局包裹宅配確保品質,並放置型錄拓增銷售通路。
六、 農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推行共同制度(如:共同採購農耕機器),以降低農戶經濟成本、協助農戶經濟自主,並期望在簽約的青壯年農戶中,培養出具備經營或會計知識的經營者,使務農者跳脫出單純的勞動模式,以行銷活化地方農業。
七、 透過梯田認養制度獲得高過於純農作的收益
以一年為期將梯田租借給一般民眾耕種,申請者可接受當地農民一年八次的技術指導。透過體驗農業生活、觀賞自然美景、食用低農藥的安全稻米的方式,營收將高過於純農作的三倍。
八、 酪農業盼政府視察了解實況、檢討合理的成本設定及提供經費補助並推出英式足部按摩之旅-藉由散步路線欣賞自然美景,了解牧場或酪農的生態、地方歷史、文化等,希望以此方式刺激酪農業的發展,
將酪農業的實際情況傳達給外界知曉。
九、 霜里農場實行生態學農業、地方支持農業和有機農業:使用自製的有機堆肥與液體肥料,除蟲則利用害蟲的天敵,完全不使用農藥或化學肥料。長期整備土壤與實施栽種作業,使得農作物耐病蟲害。用電採用生質瓦斯、太陽能等,汽車也改造成可利用食品廢油的結構。
「地方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內涵為業者透過月費或年費的會員制與數十位消費者簽約,定期配送或由會員領取農產品的交易模式。
經營者認為欲達到成功的有機農業有以下三大方向: 1. 業餘農夫的型態-選擇小塊田地,每週耕作三天,作物份量供全家食用即可,現金收入則需另覓管道,風險小、適合40~50歲的中高年人;2.以務農為本業。自購農地者可選擇土地便宜的地方經營大型農場,或選擇接近消費者的地方。先從最低農耕面積種起,亦可考慮與餐廳合作;3.達2公頃的土地則需有約30位消費者的經營規模。適合有機農業的土地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整備期,而要能穩定收割則需十年以上的時間,因此耕作者需先做好心理建設。
PART4 企業投入生產 促進農業發展
前言
近年來,由於法規的鬆綁,日本企業參與農業者漸多。各公司投入其資金、人力、技術等,以消費者訴求為導向,找出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農作及耕作方式,並建立自家品牌。透過與產、官、學界等多方面的合作,不少企業得以突破原先的進入障礙,創造出最大生產效益,同時也使日本農業更為茁壯成熟。以下將介紹幾個成功的案例:

可果美(KAGOME)
1997年正式投資購入栽培農園,栽種生鮮蕃茄,並採用契約栽培方式,自產自銷。自簽約農家購得的番茄通常於超市販售,廣獲大眾好評。

丘比(KEWPIE)
透過完全控制室溫、照明、二氧化碳含量等條件,採用最適合蔬菜生長的條件進行栽培,並以溶液提供其所需營養。以此方式生產之效率幾乎為一般栽培法之兩倍。其所生產之蔬菜主要支應外食產業,如三明治、卷壽司等食品生產廠商。

卡樂比(CALBEE)
1975年起,與農家間採取「契作栽培」,要求簽約農家不斷提昇馬鈴薯品質,並給予指導。對馬鈴薯農而言,簽約後須優先考量消費者期望,與原本只求增產的目標有非常大的不同。

H2O Retailing
2003年9月在大阪泉南市建立「阪急泉南Green Farm」溫室。其利用有機栽培法,以bench種植沙拉用葉菜、小松菜等葉菜類植物。Bench因便於生產線作業員之操作,以及生產履歷之管理,又能有效防止病蟲害擴大,故採用此栽培法能顯著提高收成次數,且銷售價格亦可控制在理想範圍。

阪食(HANSHOKU)
阪食與應慶大學合作,引進IT設備,希望藉此繼承專業農家的生產技術及知識。IT設備可在溫室內進行全天候的溫濕度計測,以便了解在何種環境以及栽種條件下為最適合蔬菜生長,並將所記錄之資料回饋農家。此一技術分享平台有助於農家及零售商之間相互建立供應管道。

Pal system
此集團由一都八縣地區為達共同開發、採購商品等目的而組成。Pal system堅持直接向產地採購,與生產方明訂契約,須採購全數約定交貨量。生產者施作則應採取環保耕作法,並應確實記錄栽種過程內容、肥料、農藥施用等履歷記錄管理。透過「產地公開確認會」,Pal System職員與會員代表親赴產地,針對農藥減量、耕作法改善等落實與否進行監察,並聽取生產者意見,展開農地、加工廠實地檢查。

Itoyokado
為因應2000年資源回收法有關資源回收率之修訂,Itoyokado遂採取「資源回收循環型」生產方式─即回收店鋪剩餘食品,供自家農場栽種蔬菜施肥使用,而蔬菜最後再回到店鋪中販售。去年八月在東京西新井開設「the price」,專售格外蔬菜,並以超低價促銷;今年則進一步擴大事業,在埼玉縣及神奈川縣成立相同型態之農業生產法人。

摩斯漢堡(MOS Burger)
2006年二月,摩斯漢堡與簽約的生產者YASAICLUB共同出資,成立農業生產法人SUNGRACE,並於2007年正式投入栽培。YASAICLUB採用全天候耐寒型溫室進行蕃茄栽種。其中「L號蕃茄」的穩定供貨可避免摩斯漢堡出現季節性品質差異的情形。摩斯希望能透過與生產者積極接觸,進一步促進日本農村發展與農業產業化。

PART 5「平成年度的農政改革」能否實現?
緣起
二次大戰後,由於糧食匱乏,農地政策被迫走向開放,為了協助自耕小農共同採購肥料、農藥及農機具,提昇農產品的集散、銷售效率,以及強化小農對收購價格的決定,農會組織應運而生。然而,自70年代起,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稻米逐漸供過於求,促使政府開始進行稻米產量調節。
此政策首先造成極高的米價,使消費者苦不堪言。且由於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不但造成休耕田增加,也奪走許多專業農家之成長機會。而除了調節產量,政府並課高關稅以保護稻農,但此做法反而更降低其競爭力。在加入WTO後,依規定必須逐年提高「最低保證進口米糧」(Minimum Access Rice Guarantee),然而為保管這些米糧,政府的財政支出又須再多添一筆。
即使如此,此政策還是施行了長達四十餘年之久,這是因為農會組織及利益團體的代表們,和農水省之間彼此配合、相互勾結的緣故:他們頑強地對抗改革,並壓制任何要求檢討此政策的聲浪。
農水省內最近提出一案,係採用「是否接受調節產量」的制度,讓農自行選擇是否配合此政策。因為是政治上的折衷方案,故較易取得正、反雙方的贊同。

農會營運效率不彰,罔顧農民利益,農民逐漸脫離農會
農會以低價收購農產品,卻以高價出售農用生產資材。又在米價呈下跌趨勢的今天,農會仍不打算減少收取佣金,而是試圖壓低所收購稻穀的價格。其只顧維繫其存續的作法,使得農業相關人士對於其存亡堪憂。
由於長年不見情況改善,農水省於是趁著全農協會組織的子公司發生弊端的時機,對全農協會組織發出業務改善命令,迫使其提出一個稱為「新生計畫」的改革草案,內容為預定在五年內將其職員數目(包括子公司)削減兩萬五千至兩萬人,以達收支平衡,同時並降低稻米收購或生產資材銷售的手續費等。

專訪內容
以下訪談內容可概分為產、官、學界的意見,分別代表不同面向的觀點,就當今日本農業之走向和發展,提出其論述及看法。
(一)行政層級─農林水產大臣石破 茂
一、現今的農政改革考量有許多種草案,不論是維持還是廢除產量調節,或者是推出所謂的「選擇制度」等,實施前都必須仔細地驗證。
二、先衡量本身特有的農耕條件後,再思考我們能夠擴大到多大的生產規模,以及如何達成高效率。
三、禁止農地轉作其他用途。
(二)民意機關代表─筒井信隆議員,則說明
一、應分別針對「主食用」及「非主食用」的米進行不同的生產政策。政府並將補貼七至八成的差價以改善非主食類稻農的所得。
二、應減少在大規模農業耕種上的財政支援,轉而偏重小規模的自營農家。

(三)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山下一仁
一、唯有廢除稻米產量調節政策,促使專業稻農進行大規模的農耕,才是真正有效的農業改革。
二、階段性地廢除稻米產量調節政策,米價下跌,高生產成本的兼農營業者就會將其持有的農地出租。
三、補助金額將隨著稻田面積的縮小而減少,而米價下跌的部份則直接補貼給專業農民。
(四)業界代表─米利商店會長 捧 賢一
一、堅持為客戶考量,結合廠商共同尋找滿足農民需求的商品。
二、政府應讓人民自由選擇是否從事農業。相關法律或規定的修訂勢在必行。

(五)JA全中常務理事 富士重夫
一、推展「農村合營」,由年輕人操作機械進行農耕作業,高齡老農則分擔較低度體力勞動的農作。為降低營運成本,目前也一直積極推動基層農會的合併工作。
二、金融事業中,農林中央金庫在海外投資上有巨額的非公開虧損,故今後將轉移投資較低風險的資產投資運用。
三、保險合作事業方面,伴隨少子高齡化趨勢,收入的保險金減少,支出卻增加。四、經營事業方面,由基層農會所設立的「農夫市場(農產品直銷中心)」的營收具有成長潛力。
五、銷售部分由基層農會單位負責,而有關肥料及農藥的購買事業,則是以全農組織為中心。
舊有事業將會逐漸縮小營運規模,並將配合各地區需求設立各種新型態的事業,目標能夠組成以農業為主軸的地區性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riple k 的頭像
    Triple k

    Triple K

    Triple 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